专业技术人才公共服务平台
 首页   政策文件   服务项目  专题  互动   知识更新   证书查询   考试中心
热点

第46届世界..
1. 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申办成功新闻..
2. 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顶梁柱”——..
3. 1 5个部委合力首批4家国家创新..
4. 莫让人才过了“保鲜期”
5. 第3届中国青年技能营在成都圆满闭..
6. 专家支招如何吸引国际英才
7. 第二届香江学者计划学术年会在厦门..
8. 以制度规范高校职称评审权
9.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开展..
10. “智能感知网络技术与应用”高级研..
推荐
1. 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申办成功新闻..
2. 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
3. 勇于担当、善于作为(人民观点)
4. 旗帜鲜明反对“好好先生”
5. 让人才一心扑在研发一线(深度关注..
6. 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
7. “智能感知网络技术与应用”高级研..
8. 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顶梁柱”——..
9. “春风送暖 社保惠企”——“免、..
10. 本市率先“职”援武汉地区高校毕业..
社会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活动 > 列表 
让人才一心扑在研发一线(深度关注·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②)
发布时间:2021-11-20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网络编辑:admin(管理员)  浏览次数:1018

山东青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人才引育留用机制——

让人才一心扑在研发一线(深度关注·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②)

本报记者  肖家鑫

2021年10月19日08:3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上海某高新技术企业加紧生产一次性磁力搅拌袋。
  姜辉辉摄

江西高安市某科技公司员工调试焊接机器人。
  周 亮摄

北京某医疗科技公司员工进行骨科手术机器人技术讨论。
  任 超摄

老专家在贵州黔西市雨朵镇指导村级后备人才。
  周训超摄

在山东青岛打拼多年,正大制药(青岛)公司研发副总裁陈阳生感触颇深:“以前报个项目,都要跑前跑后,现在获评青岛西海岸新区拔尖人才,都由企业自主决定后申报,奖励政策高效又务实,这样做,能让人才一心扑在研发一线。”

近年来,青岛市在人才引育留用中,注重通过搭建平台、开放场景、放权赋能等,引导企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逐步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的全链条人才引育留用机制。

人才政策制定,充分尊重企业意见建议

2020年7月15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座谈会在青岛蔚蓝生物公司举行,青岛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科技局、专家学者、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商议产才融合政策。

青岛蔚蓝生物公司总裁陈刚作为牵头人,就政策初稿作了说明。这份《关于促进产才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初稿,是由蔚蓝生物、歌尔声学等人才集聚度较高的企业,融合企业成功经验、引才聚才痛点难点、上百家企业意见建议等,最终在青岛市委组织部指导下完成。在陈刚看来,这一政策增强了青岛人才政策和企业发展间的契合度。

如今,这项政策已在青岛落地,有效解决了人才政策与产业发展、项目落地“脱节”问题。陈刚说,措施中关于“人才金”的提法,就由青岛一家创投风投机构负责人提出。“人才金”是指专项支持人才项目发展、为人才赋能的政策性资金,打破了原有的财政资金支持模式,通过委托市场化机构运营,有效解决了“政府投不好、企业不愿投、人才没得投”的尴尬。

青岛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于玉表示,青岛转变“大水漫灌”式政策制定逻辑,在政策拟定、落实、优化闭环运转中,充分尊重企业意见建议、回应企业发展需求。在宏观层面,聚焦全市重点产业,邀请人才集聚度高的企业拿出意见建议,政府负责合法性审查,将企业行之有效的做法、引才聚才的想法变成具体举措,在强化头部企业和领办人激励、促进产业高端人才集聚、加快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应用等方面提出了系列创新举措。

此外,青岛市委组织部牵头相关部门“按需定制”,着力解决现有政策“刚性有余、弹性不足”的问题,通过更加灵活、开放、高效的补充机制进行“兜底”,精准支持企业发展。

企业在一线引进、培育、使用人才

去年6月,官祥臻评上了青岛市C类高层次人才,可以享受和山东省级人才工程人选同等待遇。作为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青岛区域总经理,如果仅看学历、头衔、称号,官祥臻原本机会不大,但正是由于青岛市新出台的“按薪定才”制度,让她这样的人才脱颖而出。官祥臻不但能享受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37项绿色通道服务,还能领取薪酬补贴。“这更加坚定了我留在青岛,开拓工业互联网产业的决心。”官祥臻说。

任职仅100多天,官祥臻就凭借在工业智能化方面的丰富国际经验,集聚起70多名高端人才,带领青岛区域链群先后完成了40多场战略签约,实现A轮融资9.5亿元。青岛高级专家协会秘书长、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处长殷连刚介绍,所谓“按薪定才”,就是对企业给予人才年薪达到120万元、80万元、50万元的,分别认定为B、C、D类高层次人才,对应享受各类人才支持政策。谁是人才,让市场和企业说了算。目前,青岛以企业为主体,累计认定30余名“无头衔、无称号”的实战型人才。

评价方式转变的背后,是青岛对于人才理念认识的不断深化。青岛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才办主任吴学新认为,谁是人才,要多听听企业的意见。青岛充分发挥企业了解产业、熟悉市场、掌握技术的优势,将选才用才育才权交给企业,让企业在一线引进、培育、使用人才。鼓励企业“高薪聘高人”,出台高端人才薪酬奖补政策,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引领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的产业高端人才给予薪酬补贴。

正是在这样的人才政策的引导下,职业经理人邴召荣加盟了青岛自贸激光有限公司,拥有丰富经验的他迅速填补了这家技术性企业在市场拓展等方面的短板。“青岛市把我列入‘急需紧缺’产业人才,主动为我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形成了‘科学家+企业家’这样的创业组合,有效拓展了飞秒激光这一前沿技术的产业应用。”邴召荣说。

为人才发展提供全链条支撑

“今年我们得到了1500万元股权投资支持,组织部门又协调银行、保险、担保机构进行了评估,为我们提供了1000万元‘人才贷’,这些资金支持大大助力了研发生产,我们对在青岛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青岛汇智领先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魏浩博士说,自己是青岛“投贷联动”赋能人才发展项目的受益者。

“人才成长发展,不仅要解决薪酬待遇、子女教育、住房医疗等问题,更要涵养人才发展生态,构筑起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机制。”于玉表示。以“投贷联动”赋能人才发展项目为例,青岛出台金融“20条”赋能人才发展,畅通资本链和人才链,建立“人才金”“人才贷”“人才板”等联动机制,营造了金融赋能人才创新创业发展的良好生态。

青岛自贸激光有限公司同样是人才发展“生态圈”的受益者。创始人曹博士来青岛创业伊始,便遇到了融资难、市场开拓难等问题。青岛不仅为他寻来了合作伙伴,更是采取设立政府补偿金和“资产抵押+信用+人才”组合贷方式,助力企业的独家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了大市场,实现了从单一产品迈向产业链协同发展。

涵养人才发展生态,更要立足科技前沿,立足长远发展。青岛围绕高端创新人才集聚,积极支持山东大学(青岛)、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29所高校院所发展,建设了青岛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等多个“国字号”创新平台,建成了青岛国际院士港、中国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园、博士后创新创业园等一系列创业园区,以及1200多个专家工作站、169个博士后站(基地)、675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80家企业技术中心等一批研发平台,为广大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了有力的平台支持。

《 人民日报 》( 2021年10月19日 19 版)




上一条: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
下一条:旗帜鲜明反对“好好先生”

京ICP备 :17071443号
版权所有:北京稼轩教育科技研究院
邮 箱:mohrss6@126.com

专业技术人才公共服务平台由北京稼轩教育科技研究院依法备案运营网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正式登记备案号:京ICP备17071443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mohrss6@126.com。

关注网站官方微信

京ICP备 :17071443号
版权所有:北京稼轩教育科技研究院

>京ICP备170714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