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决策部署,促进劳动者就业增收,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积极探索,大力推进零工市场建设,形成辐射城市全域的零工大市场、服务家门口就业的零工站点、行业性零工市场以及线上零工市场等多种模式,为劳动者灵活就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湖北:推动“零工驿站”规范化建设 精准服务灵活就业人员就地就近就业
湖北省紧紧围绕“稳就业保民生”,大力推进“零工驿站”民生实事项目建设,通过“零工驿站”“小切口”,推动服务灵活就业人员就业“大变化”,为灵活就业人员就地就近就业提供暖心服务。
贴近需求选址。按照“零工聚集在哪里,驿站就建设到哪里,服务就保障到哪里”的工作思路,实现“零工驿站”县、市、区全覆盖,并逐步向有需求的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和工业园区延伸。一是进社区(村)。聚焦群众集中反映的“就近就地、方便快捷”等需求,与街道、社区共同把脉开方,积极推进社区零工驿站建设。二是进中心街区。针对灵活就业人员聚集特点,因势利导将驿站建设延伸到有需求的中心街区。利川市在中心城区提供建设场地,建成拥有6个服务窗口、13个信息发布屏,集休息、饮水、急救等便民服务于一体的零工驿站。三是进产业园区。选择对零工需求多的产业园区建设零工驿站,帮助群众闲时打工,又帮助企业忙时用工,改变了招聘和求职“两头找不到”的局面。
统筹规划建设。遵循统筹推进、合理布局、灵活高效、优化服务的原则,加快推进服务规范、功能完善的零工驿站建设。一是坚持统一建设。推动全省零工驿站实现“四统一”,即:统一建设目标、统一场所名称、统一形象标识、统一服务功能,设置有信息发布、政策咨询、等候休息等功能区,提供饮水、充电、急救药箱等设备设施。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分析本地零工市场行业、地域、用工求职的特点,制定当地建设方案。武汉市青山区南干渠游园游客服务中心,针对周边建筑工地和快递送餐人员较多的特点,与“江城蜂巢”“爱心驿站”合并建设“零工驿站”,以满足快递员、送餐员等“三新”群体和养老护理等行业求职用工需求为特色,提供现场招聘等系列服务。三是坚持同步建设。同步推进线上线下建设,让灵活就业人员既能线下找活,也能随时随地线上接单。开发“湖北零工驿站”微信小程序,实行动态更新监测零工招工信息和从业信息,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全天候、不打烊、24小时服务。
规范协同管理。注重巩固推进“零工驿站”建设成果,通过组织建设、部门协同、市场运作等方式,加强专业规范管理。一是党建引领。聚焦“零工就业创业、群众日常生活服务、市场主体灵活用工”三方需求,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带头作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鄂州市泽林镇“零工驿站”建立党组织和工会组织,配备专人参与管理,让灵活就业求职务工彻底告别了以往的“马路市场”。二是部门协同。主动与规划、公安、城管、交通、工会等部门沟通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公安县联合住建局、城市管理执法大队规划建设用地、停车区域,有序引导求职者与雇主进场洽谈,有效提升了零工驿站的影响力和灵活就业人员的安全感。三是市场运作。通过政府购买、运营奖补等方式引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升驿站专业化管理水平。
山东:零工微服务 就业大文章 全面推进零工市场高质量发展
山东人社部门紧贴市场需求,按下推进零工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键”,建设了一批功能完善、管理规范的零工市场,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现场招聘、技能培训、权益保障等综合服务,促进灵活就业健康发展。
在精准施策上“推陈出新”。出台支持省级零工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构建了具有山东特色的“专精特新”零工市场政策体系。“专”是专门围绕全省各地不同特色的零工市场,进行专业化、专职化的建设指导和标准规范。“精”是精准对接劳动者就业增收需求,精细梳理出台了布局建设、提升能力、健康发展、扶持政策、组织保障等14条具体举措。“特”是鼓励各市依托零工市场培育特色劳务品牌,推进零工市场品牌化发展。“新”是在山东各县(市、区)至少规范发展1处公益性质的零工市场,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免费公益基本公共服务。
在优化布局上“靓装更新”。结合城乡建设发展规划,通过整合、改造、升级、新建等方式,选择交通便利、人员求职集中的地点建设了一批能融入、有保障、可持续的零工市场,打造了风格有不同、服务有侧重、对象有差别的“2+2”零工市场建设新模式。一方面,实现两个布局。在大中城市,选择济南、淄博、烟台、潍坊、临沂等农村富余劳动力集中输入输出地,建设综合性的零工服务中心;在吸纳灵活就业农村劳动力较多的县(市、区),建立以人力资源市场为主体、以社区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为依托的公益性零工市场。另一方面,打造两类形式。一类是以潍坊“零工客栈”、临沂零工市场为代表,契合当地零工供需量大的特点,实现零工市场“退路进厅”。另一类是以济南市外来务工人员(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代表,整合人社、公安、教育、住建等职能部门力量,实现服务要素“化零为整”。
在全链服务上“驱动创新”。统筹公共服务资源,积极推动零工市场为劳动者和用人主体提供政策咨询、岗位供求、职业培训、招工用工登记等“全链条”服务,充实完善“一链办”“快捷办”等功能。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手段,积极打造零工市场线上平台。一方面,利用“大数据”筛选。建立求职登记和用工需求信息库,制发零工市场“电子地图”,利用大数据对工种、技术、工作时间等信息进行筛选匹配,有针对性地提供信息推送服务,实现“岗位找人”。另一方面,利用“小程序”对接。开发“帮您找活”等零工服务手机小程序,劳务双方可以实时“掌上”揽活招工,为灵活就业人员和用人主体提供7×24小时全天候、不打烊服务。
在综合保障上“多元求新”。聚焦生活、维权、管理等不同维度,不断增强零工市场的复合功能。一是标准配套做“加法”。细化零工市场标准配套设施,优化洽谈交易、遮风避雨、防暑防寒、规范停车、秩序维护等基础功能,扎实落实安全管理等有关要求。二是流程手续做“减法”。推广线上零工“即时快招”服务模式,进一步拓展灵活就业、共享用工、中介服务、技能培训、职业指导等就业服务便民服务功能,为劳动者和用人主体搭建起一体全域、高效便捷的零工服务体系。三是权益保障做“乘法”。指导督促零工市场依法开展招工用工服务,落实公平就业制度,依法严厉打击恶意欠薪等违法行为,打造劳动关系“和谐之家”。四是规范管理做“除法”。全面开展占路占道等不规范零工市场的集中整治,不定期开展清理整顿零工市场秩序执法行动,切实推进零工市场制度化、标准化管理,助力推进优化营商环境。
浙江:全力推进零工市场高质量发展 畅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
2023年,浙江省政府将零工市场建设列为十大民生实事之一。全省人社系统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聚焦解决企业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通过系统布局、分类推进、提质增效等方式,全力推进零工市场高质量建设发展,满足劳动者多元化就业需求,畅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
强化系统布局,构建完整工作体系。一是强化顶层设计。会同财政、建设、市场监管等7部门出台零工市场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围绕优化建设布局、统一建设标准、提升服务能力、推动提质增效、规范市场秩序、加强组织保障等6方面推出20条具体举措,从制度层面保障零工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二是健全工作机制。分解细化零工市场建设目标任务,逐一形成明确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建立日常指导、季度跟踪和定期通报等制度,省市联动推动零工市场建设。三是统一建设标准。省级层面建立零工市场建设指标体系,明确具体建设进度“六个阶段”以及场地、设施、人员、制度、服务“五个有”的核验评价指标。四是数据赋能管理。按照省政府民生实事推进要求,强化零工市场建设数据归集,制定零工市场建设系统表单,在线采集零工市场建设相关信息,完成坐标拾取和基本信息、进度信息、完成信息采集,实现全过程闭环管理。
找准功能定位,分层分类有序推进。一是标杆引领,提档升级一批。充分调研排摸民企运营劳动力市场情况,挑选其中行业属性突出、影响力大、口碑好的市场,通过规范指导提升,将其培育为零工市场标准范本,发挥行业标杆作用。二是专业支撑,委托运营一批。探索零工市场合作共营模式,在人社部门负责市场建设基础上,积极引入有渠道、团队、法务等优势的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运营,提升市场运营效率,加快市场提质扩面。三是公益兜底,服务保障一批。发挥政府就业保障兜底作用,将建设公益性零工市场作为公共就业服务的重要部分,引导各地结合实际加大零工市场覆盖范围,提供无学历、无技能门槛的公益性零工岗位,优先保障大龄、困难人员等弱势群体就业。
聚焦精准服务,提升就业服务质效。一是强化资源整合优布局。按照“城区+乡镇”“综合+行业”“公益+私营”原则,充分考虑区域劳动力聚集、交通便利等因素,科学开展零工市场建设选址。如,依托汽车总站交通枢纽建立零工市场,突出海洋特色建立渔业、水产品贸易零工市场,将闲置核酸检测点改造成零工驿站等,最大限度盘活原有人力资源市场、农村经济合作社等资源。二是创新机制模式优服务。根据零工时效性强、流动性大特点,建立零工“即时快招”服务模式,为零工人员与用工主体提供快速发布信息、现场对接洽谈、即时确认结果、当日面试到岗等服务。同时,引导各地结合实际优化快速对接、规范管理、权益保障等机制,保持零工市场良性发展态势。三是开辟双线通道优效率。建立零工求职招聘信息服务制度,统筹线上线下零工服务资源。省级层面建设完善“浙里找零工”线上服务平台,实现求职招聘、技能培训、政策智推、权益保障一站式服务。各地人力资源招聘网、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联网发布招聘、见习、培训等服务信息,打造“零工地图”,着力提升零工信息服务水平。
广东深圳龙华:深耕龙华就业第一站 打造零工市场桥头堡
深圳市龙华区积极推动建设用人单位与零工群体沟通桥梁,将“龙华就业第一站”打造为辐射带动全区零工市场的桥头堡,切实缓解企业季节性用工难题,满足劳动者“打零工”需求。
完善零工市场服务体系。将“龙华就业第一站”精心选址在人流量大的龙华交通核心地带——龙华汽车站出站口,紧盯来龙华求职“最早10米”,打造集政策宣传、公益职介、技能培训、行业沙龙、精准对接等于一体的多元化服务便民驿站。一是增强职介系统凝聚力。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持续开展“党建+就业”系列活动,凝聚辖区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合力。同时,组建“招工联盟”,组织辖区内人力资源机构与辖区重点企业进行日常沟通和对接,并在企业用工高峰期举办零工供需对接会等,将公共服务与市场化服务拧成一股绳。二是扩展职介阵地服务链。充分利用“龙华就业第一站”的辐射带动作用,整合周边民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形成“职介一条街”,带动人力资源行业蓬勃发展。三是注入职介网络新元素。结合青年就业特点,以“龙华就业第一站”线下招聘为基础,搭建“龙华公益招聘网”在线发布求职岗位,让零工市场求职者与工作机会高效便捷地实现匹配和对接。拓宽零工市场服务渠道。将“龙华就业第一站”的零工市场服务与各项就业工作紧密结合,多渠道织密零工就业体系网。一是常态化推进职业介绍服务。引入专业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及行业协会等第三方力量,设立专员专岗,将零工市场服务与日常咨询、职业推荐、公益培训、民生服务紧密结合,为求职者提供“入门即就业”的日常服务。二是面对面提供企业直招服务。为辖区内重点企业设置直招“摊位”,提供与求职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减轻企业支付高额中介费的负担,提高招聘对接效率。三是多品牌打造服务特色项目。每周四开展现场用工对接“直聘日”活动,每周末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充电日”活动,打造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就业服务品牌。彰显零工市场“龙华温度”。强化“龙华就业第一站”暖“新”服务,切实帮助零工市场新求职者在龙华立足扎根,让求职者真切感受到“来了就是深圳人”。一是精准提供就业对接帮扶。创新构建“龙华就业第一站”与广西对口帮扶“龙凤就业+”就业促进中心、“龙凤就业+”思源社区职介服务点、龙兰培训就业帮扶基地密切配合的“1+3”就业帮扶体系,对来龙华就业的对口帮扶地区务工人员“一对一”精准对接,全程跟踪服务。二是量身定制职业规划服务。设立职业规划服务专窗,安排职业规划师帮助零工市场求职者转变就业观念,开展个性化职业指导,有针对性地进行岗位推荐,提供短视频运营创作培训、抖音同城探店号运营、茶艺师等课程推介等服务。三是用心用情打造暖心驿站。向零工市场求职者讲解龙华风土人情,宣传法律法规及求职注意事项等知识,为初抵龙华的务工人员提供休憩、资讯、防暑降温、药物等温馨服务,化解求职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